提起印度,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那辉煌璀璨的泰姬陵,还是那肮脏混乱、充满歧视和不公的现实?无论是宗教殿堂中盛大的庆典与热情的歌舞,还是街头巷尾的泪水和绝望,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都真实存在于这个国度。
印度这个国家的面貌极其复杂,既有金碧辉煌的寺庙和文化遗产,也有泥泞肮脏、充斥着歧视和贫穷的街巷。如今提及印度,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贫穷和种种社会歧视,而令人痛心的是,这些歧视并非来自外部,而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印度自身的社会结构里,体现在不同的阶层之间,也体现在男女之间。
近年来,印度涌现出一批具有觉醒意识的社会观察者和纪录片导演,他们用镜头捕捉了印度底层人们的悲痛和不公,将那些被忽视的社会阴暗面展现给世人。这些作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,但现实的黑暗仍在继续,电影中展示的故事并未终结,反而在生活中持续上演。
展开剩余88%亚洲既有飞速发展的中国,也有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,但亚洲首富实际上来自印度。穆克什·安巴尼,印度信实集团的总裁,是亚洲最富有的人士之一。他的豪宅奢华无比,仆从众多,生活极尽奢华享受。
不仅是亚洲首富,印度还拥有亚洲最大的贫民窟。富裕与贫困极端并存,几条街之隔便是天壤之别的生活现实。印度约1%的人口拥有该国70%的财富,剩下99%的人只能争夺那30%的资源勉强维持生活。
有钱人们聚集财富,让财富不断增值,从小就享受着精致的生活。他们有机会出国留学,开拓视野,或是过着无需劳作的安稳生活。而贫困者则生活在破旧的贫民窟里,日复一日地干着几份低薪重体力劳动,穿梭于污秽混乱的街道,随时可能感染各种疾病。
电影《我不是药王》讲述了印度主人公通过提供低价替代药品,挽救了无数贫困病人的故事。印度之所以能生产大量廉价药品,与其底层社会的极端贫穷和复杂环境息息相关。
在脏乱的环境中,细菌极易滋生传播。印度人对恒河水有着极深的宗教信仰,尽管明知河水中满是工业废水和垃圾,但他们坚信恒河的圣洁能净化一切,因此依然毫不犹豫地饮用这被污染的水。
贫困家庭负担不起教育费用,很多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;而富裕家庭的子女则能接受优质教育,毕业后进入体面职业,甚至追求自己的梦想。街头上,当一位满身疲惫赶去下班的工人擦汗时,豪华跑车的轰鸣声却从不远处飞驰而过。
印度的电力供应问题也十分严重。除了富人区,许多地区经常断电,晚上无法点亮灯光,也缺少电器使用,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,黑暗中的人们只能忍受酷暑,这在气温常高达50度的印度来说尤为艰难。
在中国,大多数人都认为现代农业应该依赖机械化设备,如收割机等,以减少农民的体力劳动。但在印度,许多农民仍旧使用传统的人力耕作,尽管印度是世界粮食大国,农民却鲜有机械设备帮助。
在印度,拥有土地的农民反而在贫民中被认为是相对“富裕”的,因为他们至少有食物保障。印度的富人区和贫民窟仅一墙之隔,财富与贫困、光明与黑暗并存,理想与恐惧交织成这个国家独特的社会风景。
印度闻名遐迩的种姓制度深刻影响着社会的阶级分化。三千年来,这一制度牢牢束缚着人们,上层阶级借此聚敛财富,下层人民则被阶级观念禁锢,苦苦挣扎。
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教,在吠陀时代逐渐完善,划分出五大阶级。《梨俱吠陀·原人歌》详细记载了这些等级:婆罗门象征原人的口,是最高贵族;刹帝利代表双臂,掌握军政大权;吠舍是大腿,多为商人和平民;首陀罗是脚,代表被征服的平民;而达利特则被排除在这四层之外,处境最为艰难。
达利特人被视为“不可触碰”,在上层家庭中,他们所踏之地都必须用抹布擦净,避免污染贵族。作为最低阶层,达利特人只能做最卑微的劳动,日复一日为了温饱付出巨大体力。
种姓制度是印度贫富悬殊的根源,财富不断在上层积累,而下层则陷入贫困。代代相传的社会隔阂让这个国家彻底割裂成两个世界。
宗教信仰加深了种姓制度的影响,人们害怕触犯神灵,认为违反种姓规定会影响来世的福祉。婚姻也是一种严苛的阶级限制,高种姓男性可娶低种姓女性,反之则不行,且低种姓女性嫁入高种姓家庭需付出高昂嫁妆。
这些婚姻限制让低种姓家庭难以通过婚姻改变命运,因而社会阶层固化,变革艰难。低种姓群体常被误解为懒惰、不值得帮助,而这本质上源于历史上的种族和阶级压迫。
在中国,农民起义和反抗历史层出不穷,人民难以忍受压迫会奋起反抗。但在印度,长期的社会压制和宗教信仰让底层人民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来世,忍受今生的困苦,期待来世的幸福。
1947年印度独立后,名义上废除了种姓制度,但没有有效政策支持和平等意识的推广,现实中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。最高种姓的婆罗门人口不到4%,却掌控着大部分国会席位和司法权力。
种姓制度已经深植印度社会,即使形式上被废除,实际生活中依旧被默默执行。改变这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或许需要数代人的努力。
全球疫情期间,印度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,病床短缺,许多人无助死去,尸体堆积街头,甚至只能焚烧处理。印度政府后效仿中国的封闭管理政策才逐渐控制住疫情,但一次大型庙会的聚集又导致病例迅速上升。
贫穷者只能在绝望中挣扎,而有钱人则乘私人飞机逃往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,留下贫民在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。
在中国,重男轻女被视为旧时封建思想,需被消除教育;而在印度,这种观念仍普遍存在。许多女婴出生即被遗弃甚至被迫夭折,幸存的女孩常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。
女孩子普遍早婚,年龄甚至比中国的小学生还小。男女比例失衡严重,135男对100女的比例让女性生活困苦难见曙光。多妻现象频繁,女性需在狭小空间内照顾多个丈夫,稍有不慎便遭打骂。
底层女性地位极低,甚至不如家中耕地的老牛,许多贫困家庭对女儿感到厌恶,甚至因爱护而选择让女婴夭折,避免她们将来受苦。女婴的高死亡率进一步加剧了男女比例失衡,悲剧不断循环。
印度被称为“强奸大国”,男女比例失调导致许多男人娶不到妻子,暴力事件频发。街头角落埋藏着无数女性受害的秘密。道德与法制薄弱,女性受害后难以获得公正,司法体系往往偏袒男性。
贫困女性几乎一生难见光明。在中国,旅游印度时很多人不推荐女性单独前往,因为那里充满不确定与危险。富贵与贫穷在这里共存,却形成一片暗无天日的阴影。
印度巨大的贫富差距与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密不可分,而女性的苦难源自社会对女性的歧视,这些都与印度教信仰紧密相连。印度教在庞大信徒中影响深远,使其制度得以长久存在。
虽然印度官方禁止种姓歧视,但现实中贫困低种姓的生活状况仍未见明显改善,哪怕微小的希望也给挣扎中的人们带去一丝光亮。
——摘自《印度种姓制度浅析》《法制博览》《种姓制度对印度当代择业观的影响》《现代商贸工业》《贫富悬殊阻碍印度社会发展》《经济视野》《当前印度女性的生活状况》《人民论坛》
作者:妍开
编辑:朵婕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央企配资流程详解最简单-杠杆股票-股票配资平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